歡迎光臨伊春豐林山特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官方網站!
聯系電話:
13945878618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綠海風景如畫。巍峨的山脈綿延起伏,蜿蜒的河流穿行于群山之間,大自然億萬年的神奇造化,造就了福建的神奇與壯美秀麗,使福建成為全國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的天然樂園。
福建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林業改革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就了綠水青山,富裕了千萬林農,成為全國林改的一面旗幟。福建省委、省政府把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與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一起研究部署,2019年10月,在全國率先制定印發關于加強新時期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的意見,助推全省自然文化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
作為全國六大林區之一,福建省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已連續42年保持全國首位。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良的生態文化孕育了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截至目前,福建省擁有4項世界遺產,其中雙遺產1項,自然遺產1項,文化遺產2項,是全國世界遺產類型齊全的兩個省份之一。同時,福建省還擁有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自然遺產和雙遺產4處,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海洋公園等自然保護地361處,有效保護了珍貴獨特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維護了生物多樣性和文化豐富性,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就業增收,成為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全國推廣傳播的重要載體。
武夷山,1999年12月1日第23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全國既是雙世遺、又是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地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保存著世界同緯度帶完整、典型、面積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共記錄高等植物269科2799種,記錄野生動物7407種,是珍稀、特有野生動物的基因庫,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蟲的世界”的美稱。列入世界雙遺產名錄以來,特別是2016年國家批復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世界雙遺產和國家公園體制雙引擎啟動下,武夷山聚焦體制機制改革,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獲得了第三方評估驗收專家組一致肯定與好評。
武夷山做到“五個堅持”“五個新”:一是堅持優化整合,創建統一的行政管理新體制,實現了管理體制、職責分工、資源管護“三大轉變”;二是堅持依法治園,健全規范完備的公園治理新體系,實現了統一法制、統一規劃、統一標準“三個統一”;三是堅持生態優先,建立嚴格系統的生態管護新模式,實現了管控舉措、執法效能、保護成效“三個提升”;四是堅持互促共贏,建立持續協調的綠色發展新機制,實現了綠色產業更加發達、社區環境更加優美、農民生活更加富裕“三個更加”;五是堅持全民參與,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態文明新理念,實現了國家公園理念得到傳播、國家公園文化得到傳承、國家公園價值得到彰顯“三個得到”。
泰寧,2010年8月2日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與貴州赤水、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聯合列入“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泰寧是“中國丹霞”青年期的代表,保存完好的古夷平面、密集的網狀峽谷及深切曲流、綿延的早期峰叢、丹霞洞穴地貌十分發育等是泰寧自然遺產的主要特征,被譽為“中國丹霞故事開始的地方”。
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以來,泰寧縣唱好“山水經”,打好“世遺”牌,著力“四聯三管兩協調”機制,促進遺產地可持續發展。一是建立“四聯”協作機制。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管理機構與縣國土、公安、林業部門建立“四聯”執法、綜合執法工作協作機制,并拓展到水利、住建、生態等部門,嚴格把控生態紅線和嚴守生態底線。二是“管好三頭”:管好“山頭”,制訂《泰寧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累計投入2億多元用于保護遺產一重山為重點的森林生態資源;管好“水頭”,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編制《三明市金湖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實施方案》,開展河湖、駁岸等生態修復和常態化湖面垃圾清理;管好“村頭”,以振興鄉村戰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行動和“廁所革命”。三是促進遺產地和社區協調發展。大力實施旅游帶動戰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縣30%以上的傳統耕作農業向觀光農業、效益農業、生態農業轉型升級,形成了“一只雞、一條魚、一袋茶、一朵菇、一棵草”的特色旅游產業,年產值已超過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0%,直接帶動旅游從業人數6500多人,間接就業人數近2.5萬人,促進了當地居民就業和增收,涌現了水際村、崇際村、長興村、際溪村等精品旅游村和脫貧致富典型。
2018年10月國家機構改革以來,福建省林業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強化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地保護利用,切實守護好自然遺產、自然保護地這些“真寶貝”。
一是堅持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文化遺產,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
二是堅持統籌規劃。結合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銜接三條控制線劃定,開展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全省擬設立各類自然保護地248處,其中:國家公園1處、自然保護區50處、各類自然公園197處,進一步優化了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筑牢了全省生態安全屏障。
三是堅持科學治理。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完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遺產地、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推進資源保護監管網格化、信息化建設,提升遺產地、自然保護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四是堅持生態為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探索自然保護和資源利用新模式,發展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引導有序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生態茶業等綠色富民產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鞏固精準脫貧成果,全力助推鄉村振興,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福祉相統一,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